我们刚刚迎来了农历的癸卯年,包括海内外华人华侨以及朝鲜人、越南人和琉球人等在内,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参与了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但是如何翻译农历新年,至今仍然存在分歧。中国外交部今年统一使用的是 Chinese New Year,而西方国家以及某些中国官方媒体用的是 Lunar New Year。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争议?哪个说法才是正确的?
首先解释下词义。英文中 “Lunar” 意为「和月亮相关的」,词源为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露娜。“Lunar New Year” 实际上是 “Lunar Calendar New Year” 的简称,直译成汉语为「月(历)新年」。
月历,顾名思义指的是参考月相周期制定的历法。由于月亮的盈亏在夜间一目了然,观测月相比观测太阳或其他星体的方位更容易,因此全世界很多民族都曾使用月历。
月亮两次出现同样月相之间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无月为朔、满月为望),平均时长约为29.53天。取整之后月历的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如果我们将12个朔望月定为一年,那么1年的长度大概就是354.36天。伊斯兰教的哈吉来历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平年有354天、闰年有355天。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是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与月球无关。根据现代的观测,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或回归年)约为365.24天,比12个朔望月多了近11天。这就意味着伊斯兰历这类纯月历的「年」和回归年之间的偏差会越来越大,所以月历的一个显著的局限性就是无法描述季节(每过十几年,夏天的月份就会变成冬天的月份)。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农业,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太阳的周期变化与环境气候有着密切关系,只参考月相制定的历法不能满足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创造了「节气」的概念。
至于如何确定节气,早在《周礼》中就出现了「土圭测影」的记载。具体的方法为垂直地面立一根长杆,通过观察记录它在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节气——每年日影最长定为「冬至」,每年日影最短定为「夏至」,中间昼夜长短相同的两天就是「春分」和「秋分」。
古人为了同时确保「月」反映月相盈亏、「年」反映太阳周年运动,所以就发明了「置闰」——基本原则就是平均每两到三年加一个闰月(置闰的具体规则极其复杂,不在此展开)。如此一来就解决了12个朔望月比一个太阳年少11天的问题。今年癸卯年就是闰年,多了一个闰二月,全年共384天。
中国传统历法(又称农历或夏历)同时参照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属于一种「日月/阴阳合历」,翻译成英文也应当为 “Lunisolar Calendar”。近代一些老百姓将夏历称为「阴历」主要是相对西来的格里高利纯阳历而言,这种叫法实际上是不准确不科学的。农历并不是 Lunar Calendar。
至于所谓 "Lunar New Year" 的说法其实诞生没多久。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洋人才开始留意到农历新年这个节日。西方的商家和政客有意想要通过拜年拉拢华人和亚裔群体,但是他们发现很多海外越南人和韩国人,马来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过的是「中国新年」,也不熟悉中国近代发明的叫法「春节」(民国改用西历之后总统袁世凯定农历新年为「春节」。民国以前国人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或「元旦」,「春节」是指立春。),因此出于「文化包容」创造出一个去中国化的说法——「月历新年」(Lunar New Year)。
不得不说,这种叫法有些问题。首先,前文已经阐明中国传统历法并非纯粹的月历或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由观测太阳确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再者,世界上并非只有中国历法使用月相确定日期,现今仍被使用的伊斯兰历才是只看月亮不看太阳的真正的月历。因此在国际上使用「月历新年」的说法会造成指代不明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如今越南、南北朝鲜和琉球等儒家文化圈成员庆祝的新年和使用的农历本来就源自中国。
越南从14世纪至19世纪初都在使用元明的《授时历》和《大统历》,1813年开始采用了明清的《时宪历》,直到近代被法国殖民才改用西历。
朝鲜半岛的政权也长期接受中原颁历授时,早在624年就有高句丽「遣使内附,受正朔,请颁历。许之」的记载。
越南和朝鲜等国在成为中国附庸国的大部分时期,不仅使用的历法来自中原朝廷,甚至连朔望的时间和置闰的计算也全都按照中原的观测确定而非按照本地。近代这些国家开始根据本地的经度观测,偶尔会出现和中原农历相差一天或一个月的情况。但是直到今天,他们使用的农历与共和国现行农历(紫金历)一样,依旧遵循着有明崇祯朝修订的《时宪历》中记载的定朔和定气规则。
综上所属,农历新年应该叫做“阴阳合历新年LunarSunNew Year”
赞(22)